科普园地
健康科普丨 第20个“世界慢阻肺日” 小心这个隐藏的呼吸“杀手”!
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“慢阻肺”,以其为首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,已经与心脑血管病、恶性肿瘤、糖尿病一起,被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列为全球“四大慢病”。在我国,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、高发病率、高致残率、高致死率、高经济负担率以及低知晓率的“五高一低”的现状,已成为我国的“第三大致死病因”,被称为“沉默的杀手”。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,宗旨是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的认知。2021年11月17日是第20个“世界慢阻肺日”,今年的主题是“健康呼吸,无与伦比”。关于“慢阻肺”您知道多少?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“慢阻肺”是什么样的病?
简单的回答:慢阻肺是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”的简称,就像冠心病是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”的简称一样。
权威的回答:指南定义: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慢阻肺)是一种常见的、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,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, 通常是因明显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/ 或肺泡异常所致。”
通俗的回答:肺由很多肺泡组成,肺泡如同气球,吸气时张开,呼气时自然回缩,肺泡上面有许多小管子,叫细支气管,各种原因导致细支气管变得狭窄、肺泡弹性不好时,吸进去的气不能充分“呼”出来(呼气不畅),导致气不够用,并且呼气不畅只会进行性加重而不会恢复到正常。
“慢阻肺”为啥称为隐藏的呼吸“杀手”?
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,位列居民死因排名第3位,已是与高血压、糖尿病等量齐观的危害居民健康的常见疾病。我国慢阻肺患者接近1亿,40岁以上每7人中就有1人患慢阻肺,每分钟就有2.5人死于慢阻肺。自患者症状急性加重需要住院算起,3.6年的时间内,至少50%的患者永远离开了亲人。因此被称为“杀手”。慢阻肺往往缓慢起病,逐渐进展,早期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症状,当患者出现气促等症状时,肺功能往往已经损失50%以上,据调查,在肺功能检查确诊的慢阻肺中,仅仅2.6%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,真正算得上是“沉默的杀手”。
“慢阻肺”会出现哪些症状?
典型症状:喘、咳、痰、
• 气短:特别是活动之后,早期上楼、做家务时气喘费力,后期任何日常活包括休息都会感觉气短
• 咳嗽、咳痰:晨起时明显,秋冬季节加重
大多数患者早期症状通常比较轻微,仅有轻度的咳嗽、咳痰,往往被忽略,甚至有些烟民会认为“我们吸烟的人,谁不每天咳点痰?”,很多人误认为“气短是年龄大了一种自然现象”,因此,慢阻肺称得上是一个“不动声色的杀手”!
但疾病进展到后期可影响到全身各系统,并发呼吸衰竭、自发性气胸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、骨质疏松、代谢综合征、糖尿病及焦虑抑郁等疾病。
哪些人群容易患“慢阻肺”?
接触“有毒颗粒或气体”的人群慢阻肺容易找上门
1、吸烟是导致慢阻肺最主要的环境因素,烟草烟雾中7000多种化学成分,其中有毒有害物质达250多种。吸的每一口烟中的有害成分都是雾霾的几百倍。
吸烟者慢阻肺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 5 倍。对于中国男性来说,慢阻肺95%以上是吸烟引起的,罹患慢阻肺可以说是花钱买的!
吸烟时间越长,吸烟量越大,发生慢阻肺的危险就越高。
被动吸烟 (即二手烟)导致慢阻肺也得到了证实。
2、吸入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
3、空气污染
4、长期接触生物燃料
除了“有毒颗粒或气体”外,还有随着年龄增加肺的自然退化、支气管哮喘、遗传因素、感染、贫穷等因素。这些相对于吸烟来说,都是少见原因。
如何远离“慢阻肺”?
一旦被诊断为慢阻肺,肺脏结构和功能就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损害,无法恢复如初,所以预防慢阻肺的发生就显得至关重要。
病因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有毒颗粒或气体,预防措施包括:
1、控烟落到实处:防止吸烟,促使吸烟者产生戒烟意愿,帮助有戒烟意愿者戒烟,同时避免“二手烟”。
2、加强接触职业防护,减少室内空气污染,避免生物燃料,如加强厨房的通风等,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;
3、要适当加强体育锻炼,增强身体素质,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;老年人可定期注射流感疫苗、肺炎链球菌疫苗以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。
4、积极防治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系统感染,也可能有助于减少成年后发生慢阻肺的概率。
如何早期发现“慢阻肺”?
肺功能检查是早期发现慢阻肺最有效的方法,无痛苦、无辐射!
《“十三五”卫生与健康规划》将肺功能检查列入常规体检项目
专家建议“像量血压一样检测肺功能”
抽烟、长期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、40岁以上、有慢性咳嗽咳痰、儿童时代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这五类人群,每年都应该做一次肺功能。
1、如果您是烟民,务必戒烟、务必戒烟、务必戒烟!
戒烟可以减缓慢阻肺的进展,改善症状。
此外,要脱离因职业或环境粉尘、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污染环境。
2、接种疫苗:每年秋天接种流感疫苗。每5年接种肺炎疫苗,补种百白破疫苗。
3、保证长期规律、规范的药物治疗,其中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是核心,部分患者需要同时吸入糖皮质激素。用药时请确认吸入装置使用方法正确。
4、氧疗:必要时应根据医生建议吸氧。
5、呼吸康复:学会缩唇呼吸腹式呼吸,上肢下肢肌肉锻炼。
6、营养:高蛋白质、高热量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。
下一页:内有血栓身体会出现哪些症状...
滇公网安备 53082802000011号
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!